十二年寒窗,两日大考,苦盼“金榜题名”。从紧张的“备考时代”进入“高考后时代”,心理专家提醒广大考生:有4种最常见的考后不健康心理状态,家长应帮助孩子全力预防“高考后遗症”来袭!
四种常见心理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刘芳告诉记者,高考结束后到被高校录取前对考生来说是一个“真空期”,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家长和考生没有处理好 “心”问题,考生、甚至家长都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放纵、茫然等4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抑郁型
抑郁型考生的表现是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些还伴随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自怨自责。有的人甚至由于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严重的会出现轻生念头,甚至采取轻生行为。
病例1:考了高分,还是抑郁
刘芳说,在她印象比较深刻的考生中,有一名18岁的女孩成成(化名)。成成是前年参加的高考,目前在武汉读大学。成成自小成绩优异,好胜心很强。高考前的三次模拟考试,成绩都在630分以上,高考结束,成成虽然考了590多分,但距离平时分数还是少了近40多分。放榜当天中午,成成就把自己关在房间。要么老是哭,要么就发呆,甚至不愿和亲人朋友见面、沟通。后来,成成的父母通过朋友找到了刘芳帮忙。“成成当时的症状是,不愿交流、短暂性抑郁发作。”刘芳说,经过深入的沟通交流,成成终于倾诉了自己的痛苦。
家住城区港窑路的小雪情况则比较特殊。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她发挥还算正常。但高考前几天,小雪却感冒了,持续多日。父母的焦虑也加重了小雪的压力。去年高考期间,小雪发挥失常,只考了二本的分数。高考结束后小雪一度陷入抑郁。
放纵型
放纵型考生在考生群体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到头了,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苦读,因此毫无节制地玩。
病例3:进大学后Hold不住
正在城区三峡大学读大三的学生周强(化名),回忆起自己高考后的状态,深感“惭愧”。他告诉记者,2012年6月8日考完最后一科后,他就和同学狂欢了一夜;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是“越来越管不住自己”:打游戏、上网看通宵电影、睡懒觉、晚上和朋友泡KTV……“当时,我认为终于等到了‘解放’的时候,应该把压抑了多年的压力都释放出来。”结果,他的生活规律全被打破。直到两个多月后他进入大学,才发现有点都Hold不住了—“因为暑假的过度放松,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跟不上大学的学习节奏。特别在军训的那段时间,因生物钟没调整过来,吃了不少苦头。”周强说。
焦虑型
考后焦虑型心理也比较常见,许多考生在考后会出现这种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他们往往期待值比较高,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由于不确定性而变得焦虑。这种焦虑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弱的考生,还会持续加重。比如有些高考学子会出现由焦虑到失眠,再从失眠到抑郁等。
病例2:考完了,失眠了
市民王先生的孩子王松(化名)如今是三峡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回忆起去年高考后的那段日子,王先生说:“高考结束后按说应该放松了,结果儿子反倒失眠了,我也跟着紧张了好久。”王先生告诉记者,孩子当时就读于市里一所重点高中,虽然成绩不算拔尖,但按照之前摸底考试的成绩看,上三峡大学是没问题的。由于近大半年的长时间紧张备考,睡眠严重不足,原想着考后可以好好睡上一觉,“但自从考试结束,孩子就失眠了,他说,晚上一闭上眼睛,脑子里全是刚刚考完的试题,想到自己的一些题答的不是很理想,可能影响到总分,不知考上理想学校还有无把握,结果越想心里越焦虑烦躁,心里的压力反而比考前更大了。”王先生感觉孩子在考试后心情比考前还要糟。
茫然型
茫然型考生从原来紧张的高考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对于相当多在高考路上一直被父母、老师推着走的学生来说,随着压力的释放,会产生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感觉。尤其高考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数时,这种感觉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