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诊疗行业乱象滋生。在心理咨询领域,伪咨询师“挂羊头卖狗肉”,不顾接诊范围“跨界经营”,借咨询之名“算命”,以及为了赚钱拖延时间“看表收钱”等层出不穷。在心理诊疗领域,则存在心理病房数量少、医生问诊时间偏短、过度倚赖药物治疗等现象,病患面临耽误治疗、病情恶化的风险。
  心理咨询:不看心理看命运
  我国于2001年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师列入《中国职业大典》。根据《职业标准》要求,报考心理咨询师至少需具备大专学历,非教育学、心理学、医学专业的还需经过正规培训并达到标准学时数。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孙瑞熙告诉半月谈记者,至少有一半心理咨询师报考者不符合考试资格。“有考生由培训机构帮忙报名,仅提供证件复印件,弄虚造假漏洞频出。”
  很多无任何医疗背景和心理学习背景的人员,甚至是高中肄业、中专学历的工人,花费数千元报班突击学习3个月,考核通过后就能持证上岗。沈阳都市绿洲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潘慧凝告诉记者,她曾碰到一位在大连从事心理咨询的48岁农村妇女,初中肄业,通过死记硬背考证后,就打着心理咨询旗号给人算命。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专攻“看事儿”的伪心理咨询师用塔罗牌、水晶球和周易,通过测算吉凶向咨询者要钱。一些没有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散仙”,则把咨询者带到咖啡馆等公共场所接受咨询,不仅效果没有保障,咨询者的个人隐私也容易泄露。
  与此同时,超范围咨询也较为常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发现咨询者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建议其到符合法律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而很多心理咨询师为了牟利,擅自扩大咨询范围。
  沈阳市皇姑区一家咨询中心的马姓咨询师是一名麻醉师,兼职开办心理咨询中心已17年,收费每小时500元。他透露,除了婚姻、家庭、求职等常规心理咨询外,也会接待抑郁症、神经症、自闭症等患者。
  此外,有咨询师即使无力改善咨询者状态也不愿将其转诊,利用咨询者心理依赖,长时间咨询赚钱;有咨询师乱开“江湖口”,过度宣扬心理咨询效果,甚至推出“一万元包治好套餐”;有咨询师“看表收钱”,任由来访者倾诉以拖延时间牟利。
  据了解,目前心理咨询师的市场收费价格在每小时200元到1000元不等。23岁的沈阳女孩小惠(化名)大学毕业后因强迫思维无法正常找工作,家境贫困的她在一位心理咨询师那里接受催眠疗法,5个月时间花去一万多元,症状却无任何缓解。
  一些咨询师还刻意迎合咨询者心理以捞取咨询费,告诉咨询者“吃药就傻了,把药停了”、“心情好了皮肤病、恶性肿瘤都会好”、“别去医院,回家练打坐就行”等违背基本医学常识的话,导致咨询者错过最佳咨询诊疗时期、病情出现恶化。
  资深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孙波表示,部分欠缺职业道德的心理咨询师头顶“心灵抚慰者”称号,却行骗子之实,影响民众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一些非正规的“游医散仙”、“私人顾问”在心理咨询中加入“看风水”等项目,模糊扭曲行业形象和行业秩序。
  心理诊疗:缺病房、重开药、轻治疗
  在心理诊疗方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科教授王旭梅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中国成年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达17.5%,约有1.73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与大量患者需求相比,国内医院设立心理科室数量较少,且多以门诊形式为主,开辟住院部门的则更少。以沈阳为例,目前只有两家医院开设心理病房。
  医生问诊时间大幅低于行业常规标准。按照心理诊疗常规标准,单例病人首诊时间应达到40分钟,复诊时间应达到20分钟,一名心理门诊医生一上午接诊患者数不宜超过10人。然而,有的心理医生没有给患者留下足够的倾诉时间,仅通过明尼苏达人格量表数据就进行诊断治疗,大量压缩问诊时间,一上午就可以看30名患者。
  过度倚赖药物治疗,忽视心理治疗手段。目前心理医生多采取生物医学模式进行药物治疗,甚至有开大处方的情况,而对于心理咨询模式的技术治疗则相对抵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排行中居首位,而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却不足五成。因此,许多人在身体出现不适时往往不会想到精神疾病方面的可能性,导致首诊误诊率较高。而院内和院际之间的转诊机制、心理医生参与的会诊机制尚不完善,也使诊治效果不佳。
  监管缺位,利益驱动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认可和证书颁布归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心理咨询师申请开办心理咨询室,仅需当地工商部门注册审批,不在卫生部门的监管范围内,导致监管缺位。孙瑞熙表示,工商部门对心理咨询室监管松散,有工商部门的人来做年检时,直接说“其实没必要申请营业执照,你们就算无证经营我们也懒得管”。
  如此一来,心理咨询室仅能靠行业协会约束,而国内心理咨询师行业协会还没有起到应有的制约和管理作用,没有开展鉴定、评估等相关活动。半月谈记者在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官方网站看到,入会标准中注明:获得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证书的心理咨询师,或从事心理咨询工作5年以上并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心理学工作者,每年缴纳30元会费便可申请成为普通会员。“每个省还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协会,当会员很容易,想做理事也只要每年交300元的理事费,门槛很低。”孙波说。
  监管缺失纵容一些心理咨询师将“向钱看”当成唯一标准。孙瑞熙表示,由于缺乏医疗部门监管,心理咨询行业“甚至没有对超范围行医的认同和自律”。一位多次接待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咨询师说:“我只负责心灵抚慰和收钱。抑郁症本身就有自杀的可能,即使患者情况恶化跳楼了,和我也没有直接关系。”
  在心理诊疗方面,心理病房盈利能力较弱,是医院不愿开设病房的主要原因。心理治疗费标准偏低,再加上部分医生忽视职业操守、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导致“重开药、轻治疗”现象出现。
  辽宁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何茹告诉记者,心理病房效益好时每月能创收30万元,病人较少时仅有十几万,与其他病房动辄月创收上百万无法相比,因此受重视程度较低。
  据了解,目前沈阳市物价局规定心理治疗费是前40分钟收33元,之后每20分钟加15元,此标准已经27年没有调整。何茹说:“我做了一个近4小时的心理治疗,一共收费198元,而市面上的普通心理咨询师每小时都能收费200至500元。曾有心理咨询室过来挖角给我的开价是咨询费每小时1000元。” 由此,一些为追求经济利益的心理医生就成为“光开药医生”和“速诊医生”。辽宁本溪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精神科大夫表示,和病人说话是在浪费时间,“说再多话也没有利益,开药才能有提成”。
  提高准入门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孙瑞熙、孙波等业内人士认为,为促进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宜明确监管部门权责范围;提高心理咨询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培训市场管理,对心理咨询师设置长期考核和常态化学习机制。此外,还应从医学角度对咨询范围和问诊方法划定明确框架,并制定监管处罚条例,加强行业协会和业内正向引导能力。心理咨询行业可以参照临床医生培训体系,设立正规的晋升和指导流程,设立定点培训实习机构。
  在心理诊疗方面,业内人士建议,可采取加强医德教育、适当提高治疗费标准、引入民营资本设立专业心理病房等措施,推动心理诊疗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外,提高收入水平,避免专业的心理诊疗人才大量流失。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介绍,目前中国接受正规系统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约1万人,只有20%左右从事一线应用治疗工作;而美国接受正规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有20万人,90%活跃在一线应用治疗领域。
  对于心理诊疗行业面临的困局,沈阳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光明等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快开放心理医生多点执业,引入民营资本扩大设立心理病房。同时,应在全社会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完善心理科室的会诊和转诊机制,减少心身疾病的误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