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财新网
  丰富的校园活动最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然而,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却一味要求孩子们埋头苦读,校园活动乏善可陈,表面上看是被资源所限,实际是为落后的教育观念所禁锢。
\
  每年暑假,总有一留守儿童提着行囊,从这个村到那座城,只为与久未谋面的父母短暂相聚。他们平时大都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老家,在放假时“飞”到父母身边,来去匆匆的他们,被称为“小候鸟”。面对一座座城市,“小候鸟”们即充满希望,又感到迷茫。
  杜爽|文
  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总干事
  频发的留守儿童悲剧促使国家层面和各地方关怀留守儿童政策的加快出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政策短板得到有效弥补。然而,在政策框架之外,我们还应反思留守儿童关爱的重点。作为一家教育公益组织,歌路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留守儿童群体心理健康堪忧。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关怀的重要支持者,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却一味要求孩子们埋头苦读,校园活动乏善可陈,表面上看是被资源所限,实际是为落后的教育观念所禁锢。
\
 
  留守儿童群体心理健康堪忧
  2015年10月,歌路营委托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在华北和西部两省开展“新1001夜睡前故事”项目的随机控制实验研究。本实验项目的基线调研研究了样本学生在身体发育、心理健康、校园人际关系和学业发展四方面情况,样本包含了五个县137所小学四五年级的17000多名学生。结果显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霸凌和学业发展等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显示,留守将会显著增加农村学生的抑郁风险,且随着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不同而呈现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68.661%)>“仅母亲外出打工” (68.17%)>“仅父亲外出打工”(63.74%) >“父母双方在家”(60.01%)的趋势。这里也可以看出,母亲外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要大于父亲外出。留守对心理健康的其他一些方面的影响也呈现相同的趋势。比如,儿童的外化行为,也即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的外在表现行为,也是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的不同而更突出。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最主要的问题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有17.5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22.6%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同时我们梳理了近年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发现非正常伤害事件和意外死亡事件增幅显著。根据21世纪研究院出版的《2016教育蓝皮书》分析,发现除了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地域性和安全措施匮乏等客观原因,儿童双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凸显和心理发展异样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重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成长引导。
  从短期看,寄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会造成他们造成情绪和情感障碍,在学校出现违纪、行为偏差问题比例高,学业成绩以及厌学现象较突出;从长期看辍学率风险增加,留守儿童低龄犯罪率显著增加,极端恶性事件频频出现。
  因此,我们认为关爱留守儿童中最核心的指标应该是这个群体心理健康指标的改善。
\
 
  对留守儿童心理关怀难在哪里?
  从近年的政策上看,政府非常鼓励各地方以寄宿学校的模式解决留守问题,大规模兴建寄宿学校,这一方法确实有效解决了留守孩子的安全、吃饭等基本需要。现实中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以及农村社区教育功能弱化,使得学校教育往往承担着儿童教育的全部责任,对教师的教育责任和期待也被空前提高。因此,学校成为非常重要的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在学校里目前较常见的做法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对老师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等等。
  学校较普遍开设留守儿童之家,本意是进行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不过还要更细了解留守儿童之家使用情况如何?留守儿童之家开设什么样的活动以及内容?是否能吸引留守儿童自己主动愿意去那里?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什么具体作用?其现实往往是挂上一个留守儿童之家的牌子容易,能够持续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和活动很难。
  同时在我们在对近百所学校的实际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心理咨询老师。即便设有心理咨询室,门也是锁着的。我们都知道心理辅导是一件培养周期长、对专业要求非常高的职业。即使在全国重点大学,几万学生中也仅仅有三四名心理辅导老师。在农村学校,配置专门的辅导老师是一件遥远而奢侈的事情。
  而通过对农村老师进行专业心理培训,让老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基础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老师多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但是,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全部交与老师也是不现实的。况且,老师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他们往往担任多个学科教学任务,每周20多节课程,还要承担作业自习和很多行政事务。如果是寄宿学校,老师更要白天上课,晚上做生活老师照顾孩子起居。本身已经属于压力很大的人群,也需要心理关怀。
\
 
  丰富的校园活动最有利于心理健康
  农村学校往往是处在信息封闭、活动匮乏、学校生活很无聊的孤岛状态。尤其在寄宿制学校里,孩子们24小时在学校里,老师们为了便于管理往往会将学生留在教室里。而长期将学生留在教室也会造成学生厌学。这些孩子不要说与大城市孩子相比接触到的教育资源少得可怜,就是与县里的学生相比也差距很大。虽然在很多农村学校都已经有了造价二三万元的电脑和电子白板,但是真正利用率很低。而在很多学校的电脑室里,孩子们能学到的只是如何开机、如何打字,而连上网都不被允许。
  有的留守儿童大量聚集的农村寄宿学校,宿舍设施简陋,毫无温馨感,更谈不上让儿童身心愉悦。学校在管理上追求军事化的管理,而不是从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出发,将校园和宿舍打造成温暖的家的感觉。在我所到的农村学校里,绝大部分宿舍都没有安装窗帘,高年级的女孩子换衣服只能躲到门背后,如果装一个窗帘,会让留守儿童的隐私得到保护,增加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类似事务还包括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提供硬件条件的改善等。比如,北京歌路营为农村寄宿生提供的《新1001夜》睡前故事项目,包含了大量心理疗愈、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内容。可以考虑的活动还有体育、音乐、美术、阅读类活动等,已经有研究证明,游戏、体育、音乐类活动开展对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负面情绪、改善同伴关系有很大帮助。
  笔者曾在一间农村寄宿学校里做调研,一般吃完晚饭上自习前,孩子们都会在学校里三三两两地逛一逛,或者很无聊地待着。有一天,我看到很多孩子吃完饭就搬着自己的椅子往一个教室里跑。校长告诉我,每周三学校都会播放一个电影。影片虽然都很老,孩子看了也不止一遍,但是对他们来说,周三晚上能看一会儿电影就非常开心。这位校长说,安排在周三,是因为这一天孩子们往往最想家最难受,放了电影就会好很多。
  浙江缙云的长坑小学是一个留守儿童占比很大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他们从当地的家长、能人和老师中选取有才艺者带领孩子开展课外活动,到今天孩子们已经几乎人人会一样乐器、人人会下一种棋;学校条件差、没有足够大的浴室,女生在浴室里洗澡,男生在室外老师用水管冲,这也成了很多孩子的美好回忆;甚至学校周边的河流和泥地资源都能被利用起来,成为孩子课后活动游泳、玩泥巴的场所。
  内蒙古林西县的统部小学,带领孩子们下地劳作,让孩子们把随处可见的树叶和玉米皮用来制作艺术画,还开展包括跳绳等一系列简易操作、不依靠太多资源的活动。每年夏天学校引导家长回乡进校,与孩子一起生活、表演节目。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学校的孩子们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之后,学业成绩也和县城学校不相上下,更因此让很多孩子会舍弃县城学校,转回到农村学校里来。
  不久前,歌路营在农村寄宿留守儿童关怀大会上请来了几位优秀的农村寄宿学校校长们。综合这些优秀的农村学校,大家一致认为:留守儿童能够在学校拥有一份快乐的生活,同时能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一大法宝就是“把音体美活动作为重点,让农村孩子的校园生活丰富起来”。同时,“乡村学校要有乡村的气息、味道,要培养孩子们对农村的感情,创造出更适宜乡村学校的活动类型”。
图片来自网络
\
\